萬華龍山寺(建築歷程)
(坐北朝南,既定古蹟)
原鄉:福建泉州晉江安海鄉龍山寺,以三邑人(晉江南安惠安)居多,第一任董事紳商黃典謨起募款
1.始建:乾隆3年1738年
2.地震損毀:嘉慶20年1815年6/5日,1818完工
3.颱風損毀:同治6年1867年
4.年久失修:大正8年1919年研議。於1920開始重建1924年完工。福智禪師起募款,王益順匠師領導。
此次重大改變:中殿重簷歇山,前殿為三段式單簷歇山,
前殿兩側過水廊及護龍山牆,改成獨立的三開間入口,中庭兩旁護龍改成攢尖盔頂鐘鼓樓,在石欄杆及線腳的細部裝飾由日本及西方的裝飾。
5 美機轟炸:1945年七月重建臨時大殿,同年底完工。
6.重建大殿:1955年,王益順匠師的姪子王樹發的義子王世南帶領1957年完工。
迴廊石欄1959年完成
7.兩側護室彩繪陳壽彝重畫兩側油漆彩繪由郭佛賜主持
8.1971年加強圍牆牆內水池,臨街處建牌樓四柱三間,廖石城設計。
9.1982年文昌殿遭焚毀,由陳次武主持修復,1982年底至隔年秋天完工。
10.1989年後殿媽祖殿屋頂漏水,小修舖新瓦。
**1919年修建改採宮殿式建築,並將原來的磚木建築改建成現在的木石造廟宇,廟貌煥然一新。中國南方宮殿式的建築,媲美北京大和殿;格局莊嚴,極盡雕樑畫棟之美,不僅全臺廟宇紛紛仿效,還吸引外地觀光客前來瞻仰風采,堪稱臺灣建築裝飾登峰造極之作。現在所看到的龍山寺除了正殿以外,多為1920年代所修建。
現今艋舺龍山寺平面:前殿、後殿及左右護龍圍繞中殿呈日字形,前殿共五開間,採斷簷生劍口斷簷歇山式屋頂,左右翼殿緊臨,但屋頂獨立。
資料來源: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

